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李斯特鋼琴音樂會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5個相關介紹李斯特鋼琴音樂會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李斯特是19世紀最輝煌的鋼琴演奏家,同時也是為作曲家。他受著名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啟發(fā),決心在鋼琴上創(chuàng)造出同樣的奇跡。他的鋼琴演奏風格繼承了克列門蒂與貝多芬的動力性鋼琴音樂的傳統(tǒng),發(fā)展了一種十九世紀音樂會的炫技性的鋼琴演奏風格,被譽為“鋼琴之王”。
李斯特對鋼琴演奏追求的是一種令人眩暈的、具有炫技性的風格:響亮的音量,極快的速度,狂放的技巧,輝煌的氣勢。這種輝煌浪漫,又極富個性的鋼琴演奏風格,確立起了歐洲鋼琴演奏藝術(shù)史上最具影響的一個流派。 李斯特將原來背朝聽眾的演奏位置變?yōu)閭?cè)面,使演奏家的情感與聽眾更易溝通,形成了輝煌浪漫的極富個性的鋼琴演奏風格。他與同在巴黎的肖邦一起將鋼琴藝術(shù)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人都是由于他在鋼琴演奏方面所顯露的藝術(shù)鋒芒而了解的,然而,李斯特在音樂上的貢獻遠不止鋼琴演奏,這位匈牙利鋼琴家一生中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創(chuàng)造了“標題交響詩”這種新的音樂體裁。
李斯特的鐘是幻想曲,不是奏鳴曲。李斯特的鋼琴曲鐘是他在巴黎聽了帕格尼尼的音樂會之后,對他精湛高超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技藝驚嘆不已,決心要成為鋼琴上的帕格尼尼。
第三年他創(chuàng)作了全名為《依據(jù)帕格尼尼的“鐘”而作的華麗的大幻想曲》。《鐘》即以此曲為基礎而寫成。樂曲基本上采用三段體曲式。由于運用了多次主題變化和反復,因此也具有變奏曲和回旋曲的特點。
1、鐘
《鐘》是李斯特借鑒帕格尼尼的《第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三樂章的主題改編發(fā)展而成的。這是李斯特眾多鋼琴作品中最經(jīng)常在音樂會上被演奏的代表作之一。樂曲基本上采用三段體曲式。由于運用了多次主題變化和反復,因此也具有變奏曲和回旋曲的特點。
李斯特是一個非常提倡標題音樂的人,他的作品幾乎都有標題,十二部匈牙利狂想曲(尤其是六和十二)、超級練習曲、音樂會練習曲、兩首敘事曲等,都是旋律性很強的經(jīng)典名作。
弗朗茲·李斯特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先后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fā)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xiàn)力,在鋼琴上創(chuàng)造了管弦樂的效果,他還首創(chuàng)了背譜演奏法,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作曲方面,他主張標題音樂,創(chuàng)造了交響詩體裁,發(fā)展了自由轉(zhuǎn)調(diào)的手法,為無調(diào)性音樂的誕生揭開了序幕,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風氣相對立的浪漫主義原則。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瑪捷帕》、《普羅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級練習曲等,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的表現(xiàn)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李斯特鋼琴音樂會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李斯特鋼琴音樂會的5點解答對大家有用。